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
皮日休〔唐代〕
玉颗珊珊下月轮,殿前拾得露华新。
至今不会天中事,应是嫦娥掷与人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零落的桂花瓣,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亮下边撒落下来,拾起殿前的桂花,花瓣带着露珠更显湿润。
到现在也不知道天上发生了什么事,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。
注释
天竺寺:今称法镜寺,位于灵隐山(飞来峰)山麓。
桂子:特指为桂花,本质是樟科植物天竺桂的果实。
露华新:桂花瓣带着露珠更显湿润。
嫦娥:多种说法,有说中国神话人物、后羿之妻等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(宋)寇宗奭著 .《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 本草衍义》: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2012 :卷之十四
赏析
“零落的桂花花瓣,带着星星点点的露珠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亮边散落了下来。”多么美好的场景啊!仿佛如人间仙境一般的场景正是出自唐朝诗人皮日休的七言绝句《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》。
此诗并不如其它描写中秋诗作一般凄凉,凋零,或是惆怅、哀绵。联系诗作背景便可得知诗人前一年高中进士,此时正在东游之中,也正是诗人意气风发之时,全诗便理所当然的轻松,毫无忧愁。诗中的一大部分是诗人的联想,并不现实,却也不让人觉得有空虚之意。巧妙的联想反而为“寂静”的诗作平添了几分“俏皮”,也可谓是恰到好处。
虽只描写了一幅“夜赏月桂图”,却让我们得知民俗——中秋必看月赏桂,这
创作背景
诗人创作此诗是在中秋的夜晚,联想到诗人前一年高中进士,而此刻正是诗人东游之中,也正是诗人意气风发之时,以此背景,诗人创作了此篇。
赏析二
此诗载于《全唐诗》卷六百十五。此诗运用了比喻,联想的修辞手法, 咏物现实,空灵含蕴,以中秋一事表达了中秋佳节赏月之情。
“玉颗珊珊下月轮”描述了桂花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场景,交待了诗人所处的时间是中秋之夜,奠定了全诗是充满了轻松,了联想的基调。
“殿前拾得露华新”诗人捡起殿前的桂花,桂花的颜色洁白而新鲜,阐述了诗人是享受中秋之夜的景色的,也表明了诗人此时在人生道路上是顺畅的。
“至今不会天中事”通过传说透露出了诗人对桂花的怜惜,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,阐述了诗人是热爱自然,怜惜自然的。
“应是嫦娥掷与人
简析
《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》是一首七言绝句。此诗运用比喻,联想的修辞手法,它咏物现实,空灵含蕴,并不像其它描写中秋诗作一般凄凉,凋零,或是额怅、哀绵,而给人以轻松自在、无忧无虑之感。全诗虽只描写了一幅“夜赏月桂图”,却表明中秋必看月赏桂这一民俗,并以中秋一事道出中秋佳节赏月之乐情,有以小见大之妙。
皮日休
皮日休,字袭美,一字逸少,生于公元834至839年间,卒于公元902年以后。曾居住在鹿门山,自号鹿门子,又号间气布衣、醉吟先生。晚唐文学家、散文家,与陆龟蒙齐名,世称“皮陆”。今湖北天门人(《北梦琐言》),汉族。咸通八年(867)进士及第,在唐时历任苏州军事判官(《吴越备史》)、著作佐郎、太常博士、毗陵副使。后参加黄巢起义,或言“陷巢贼中”(《唐才子传》),任翰林学士,起义失败后不知所踪。诗文兼有奇朴二态,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。《新唐书·艺文志》录有《皮日休集》、《皮子》、《皮氏鹿门家钞》多部。 403篇诗文 70条名句
金铜仙人辞汉歌
李贺〔唐代〕
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,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,欲立置前殿。宫官既拆盘,仙人临载,乃潸然泪下。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《金铜仙人辞汉歌》。
茂陵刘郎秋风客,夜闻马嘶晓无迹。
画栏桂树悬秋香,三十六宫土花碧。
魏官牵车指千里,东关酸风射眸子。
空将汉月出宫门,忆君清泪如铅水。
衰兰送客咸阳道,天若有情天亦老。
携盘独出月荒凉,渭城已远波声小。
桃源行
王维〔唐代〕
渔舟逐水爱山春,两岸桃花夹古津。
坐看红树不知远,行尽青溪不见人。(不见 一作:忽值)
山口潜行始隈隩,山开旷望旋平陆。
遥看一处攒云树,近入千家散花竹。
樵客初传汉姓名,居人未改秦衣服。
居人共住武陵源,还从物外起田园。
月明松下房栊静,日出云中鸡犬喧。
惊闻俗客争来集,竞引还家问都邑。
平明闾巷扫花开,薄暮渔樵乘水入。
初因避地去人间,及至成仙遂不还。
峡里谁知有人事,世中遥望空云山。
不疑灵境难闻见,尘心未尽思乡县。
出洞无论隔山水,辞家终拟长游衍。
自谓经过旧不迷,安知峰壑今来变。
当时只记入山深,青溪几度到云林。
春来遍是桃花水,不辨仙源何处寻。